名為四十萬軍人大撤退的戰略
並非敗仗,而是存活的勝利回歸家鄉
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上映日期:2017
類 型:戰爭、動作
片 長:01時47分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演員:湯姆哈迪(Tom Hardy) 、 肯尼布萊納(Kenneth Branagh) 、 菲昂懷海德(Fionn Whitehead) 、 馬克瑞蘭斯(Mark Rylance) 、 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發行公司:華納兄弟
(圖片取自IMDb及網路)
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再度帶來磅礡的電影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描述二戰時期,英法聯軍被受困在敦克爾克港口,德國步步逼近命懸一線,國家決定下令要近四十萬的軍人們撤退回國。這不是戰爭電影,而是談論生存,人的價值的電影。
有人說,諾蘭的電影很吃觀眾頻率,而且只挑好電影拍。數量少卻都知名的作品《記憶拼圖Memento》、《蝙蝠俠三部曲》、《全面啟動Inception》、《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都是在上映當年給觀眾留下清晰的震撼。而敦克爾克,當然也很諾蘭!他把戰爭電影,拍的一點也不戰爭,從不同角度看待事件發生的當下,切入點不同,呈現出的作品就很有個人特色。
沒有明顯的起伏,沒有特定的主角,單純將事件發生的當下,切換鏡頭,讓故事線得以延展接續。需要一點點思考自行將劇情連接,地上的士兵、天上的空軍、奉獻的人民,每個人都是參與這次事件的主角。
敦克爾克港口Dunkirk,位於法國東北靠近比利時,隔壁則是二戰時期叱吒風雲的德國。用GOOGLE地圖查了一下地理環境,可以看見德法中間其實夾了個比利時,故事發生在1940年5月,德國早已攻下比利時,且整個位置相當敏感,英國就在咫尺之外,就更好理解為何英國能徵收人民的船隻前往敦克爾克救援。
故事的開始,英軍們早已聚集到海邊,將近四十萬的大軍,全身穿戴裝備,卻沒有要打仗的氛圍,小兵們各各安靜不已,打從一開始就接到撤退的命令,只差接替的船隻靠近。狹長的防波堤成為敦克爾克唯一能讓吃水的軍方大型船隻停靠的位置,每個人並非爭先恐後上船,而是傷者優先。
士兵們擠在防坡堤上,意外地很冷靜,很有秩序。底下的大海沒有風激起浪花,沒有群鳥飛過的天空,唯一的聲響即是敵軍的戰鬥機一飛而過。看不見戰爭的殘暴,也不見悲傷的氣氛,像灰色地帶的情緒,像是一種無聲的哭泣與絕望。
Fionn Whitehead飾演的Tommy小兵,從街道一路奔向海邊,沒有任何劇情解釋為何他會從街道出現,為何沒有從一開始就進入秩序良好的隊伍中,是躲匿的逃兵還是?讓人深深的不解。隨著船隻被摧毀,每一次的撤退機會都從手中溜走,Tommy沒有喪志,幾乎沒表情的反應直覺,只為了抓住每一次上船生存的機會。
偶遇的其他士兵,不須言語,都知道要離開這個危險的地帶。不需要槍枝,只要學著躲藏,用盡一生的運氣躲避投射下來的飛彈。或許每一場的戰爭,這些被徵招的年輕士兵們,都是如此的想家。
查了資料才發現這些新生代演員幾乎沒有太多作品,較默默無名,更有親近感,全然像個手無寸鐵的平凡人。
另一方面的主角,則是被徵收船隻的父子檔。由演員Mark Rylance所飾演溫文的父親Mr. Dawson,對於軍事設備瞭若指掌,每一次的判斷都跟職業軍人一樣正確,有點英雄化的設定,在最後揭開他的背景,感覺有點牽強,說不過去。
海的另一邊是士兵急著回家,而這一邊則是勇於拯救士兵,不願被國軍整艘船帶走,決定自行駕駛前往對岸。有點誇張的設定,將英國人民對於戰爭的勇氣,用最簡單直白的方式呈現。
就實際面來說,兵力本來就不足夠,少數船隻由海軍接手,但大部分還是由民眾自己駕駛船隻,透過安排好的撤退路線前往救援。
而最帥氣,也唯一反映現場是戰爭的角色,則是皇家空軍。每一次都讓人驚豔的演員Tom Hardy,飾演幾乎都坐在戰機奮鬥上的空軍Farrier。面對敵方來襲,冷靜地指揮團隊,不浪費任何一發子彈一滴汽油,只能說就是帥到一個沒法度的角色啊。三架飛行機翱翔在空中,隨時注意是否有敵軍來襲,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殲滅敵軍,更要保護地面上、船上的自己人。
電影的最後有位士兵大聲詢問了存活下來的空軍"Where the hell have you been?" 你當時到底在哪?身為空軍的你為何會跟著地上的士兵一起被救援?這是一個很悲傷的斥責。根據資料,當時皇家空軍接收到的指令絕大部分都不可接觸陸地,以防飛彈影響到地面的士兵。就算在空中與敵方相遇,也只能盡最大可能擊退對方,若失手誤傷了自己人的船隻,那又該跟誰賠償?
當然,另外一句台詞拯救了空軍受傷的心靈" I know where you've been."我知道你當時在哪。
人性,是這部電影的主角,戰爭只是輔佐。
雖說敦克爾克撤退是真實事件,但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全部都是虛構的,只有些微影射、參考真實人物去塑造。
就戰爭面來說,你會問,德國為何不從陸地發動攻勢?而是只派出空軍對應。有一說是策略錯誤,認為已經將無法抵抗的陸上敵軍包圍起來,用最少的兵力去摧毀應該足矣。也或許是需要休息充電,一個個國家慢慢拿下,打長期戰。
而英國因為敦克爾克撤退成功帶回三十幾萬的士兵,對之後的戰爭軍力不無小補,也考量到後續的戰爭,能動用的軍方船隻就無法全部投進這次的救援。更因為距離近,才會有民眾船隻的出現。
單就這一歷史,有很多書籍、影像的版本敘述。它看似渺小短短十天不到,卻在二戰後期具有一定的地位。
對於諾蘭的作品,基本上都沒有討厭的情況下,這部敦克爾克大行動還算不錯,沒有太多差評。可惜其中某幾個安排的橋段,至今還是找不到任何資料能驗證劇本為何要這樣設定。不暴雷,就讓各位自行去尋找對它的喜愛,或者批判吧。
※查到1958年(二戰當然結束了)有一部同名的黑白電影《Dunkirk》,在IMDb上的評價似乎還不錯,若有機會真想看看剛打完戰爭的國家,是如何詮釋這事件的。
相關資料可參考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dunkirk/